战场上,如何极大地激发士气,令将士们奋战,在很大程度上,决定了能否打赢一场硬战,《孙子·九地》提出了这样一种策略,置之死地而后生。指作战时,将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,只有战死的境地,断绝一切退路,兵士就会奋勇前进,奋勇杀敌,直到取得胜利。后世两大战神,无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名之战-援救巨鹿之战,破釜沉舟,誓与秦军决一死战,还是一代兵仙韩信灭赵之战-井陉之战,背水列阵,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。都成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佳注解。
然而,三国时期,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,命马谡率队驻兵街亭,阻挡魏国大将张郃的援军,马谡也效法项羽和韩信,将大部队都集合在山上,企图置之死地而后生。结果,不但没有重现辉煌,反而让张郃不费吹灰之力,就围歼了自己,更导致诸葛亮精心准备的第一次北伐,在形势大好之下,功亏一篑,不得不全线撤退。
(资料图)
图丨诸葛亮雕像
马谡的"蜀兵岂不死战乎?"为何变成这样的一个人间悲剧呢?
首先,无论是项羽的破釜沉舟,还是韩信的背水列阵,他们都是进攻一方,而且都是不成功,便成仁。而马谡,诸葛亮交给给他的任务,非进攻,而是据街亭之险而守,阻挡张郃的援军,自街亭之道,进入陇右地区。而且只需要守到诸葛亮大军完成对陇右诸郡的收取,前来驰援即可,咋看,这任务都不甚艰难。
图丨孙子兵法
那么,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,有那么重要吗?
《孙子·兵势》就曾提出过"十而围之,五而攻之,倍而分之"。很明显,若对方据城据险而守,进攻的一方,无疑是吃亏的,若非力量远超过对方,就需要出奇计。
那么马谡呢?本来,诸葛亮都能估计到,他能抢在张郃的前面到达街亭,据险以等待。就算兵力稍弱于张郃,防守是绰绰有余,但为何,马谡却打出了一个战五渣呢?(战五渣: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滓)
图丨古代战争
时光先拨回到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,项羽的破釜沉舟,历史背景是什么?诸侯联军结盟西征,以营救被秦将王离率领的秦军,团团围困在巨鹿的赵国。各路诸侯军的兵力,远超过秦军,但是,由于各怀鬼胎,总希望别人先上,然后自己再下山摘桃子,坐收渔人之利。
被项羽所杀的宋义,就是这么想的,巨鹿近在迟尺,却没人上啊!这种情况下,需要有人打一场硬仗,撕开一道口子,恰恰,项羽就是这样的人,而现实也决定了,项羽必须带领大家破釜沉舟,打一场硬仗,为啥呢?项羽是杀宋义而夺位,而他杀宋义的理由就是:军中无粮,义上不顾国家,下不不恤士卒。说白了,就是:不去决战,坐失良机。项羽的性格、处境,乃至他的道义基础,都决定了,他要去打一场硬仗,不成功,便成仁。
图丨楚霸王项羽雕像
这种硬仗,需要韩信项羽这类猛人。蜀军当中,估计魏延、张飞是行的,马谡这类白面书生行吗?而一场硬仗,并非取胜的关键,这只是一个诱饵而已。为啥呢?既然是死地,你的死地,对方不知道吗?当然知道,一举吃你的天赐良机,他们会放过?而这才是关键。
项羽的强大冲击力,陷入苦战,一心求死,打的悲天壮地,这就能赢吗?不是的!别忘记了,诸侯联军都在,巨鹿的赵军也在,趁着项羽吸引秦军主力,他们多方面围攻,项羽的军队,突然看到了希望,士气才可能会持续上涨,这可能才是他们赢得的关键。
城中赵军和诸侯联军,一定会救吗?
这点项羽是无法控制的,但出于现实考虑,他们一定会的,为啥?对赵军来说,援兵来了,不抓住这个机会,只有死!而诸侯联军呢?若是项羽被吃掉了,面对士气高涨的秦军,赵军投降都可能,他们,能挡得住王离吗?
图丨武侯祠
韩信的背水阵,则比项羽的破釜沉舟,部署更为精妙!
他真是拿着主力部队去列背水战送死?不是的,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,有去无回,送死!背水列阵,只是一个障眼法而已,用一个能打硬仗的偏师,来吸引陈余来攻。来送死的,我是不是要调集部队,快速吃掉?如此一来,就很容易落入韩信的设下的局中,他还留着招后手。趁着陈余调动主力,企图吃掉这支部队的机会,韩信早已调动机动性强的轻骑兵,迅速夺取赵军军营。
项羽的破釜沉舟,援救巨鹿之战,韩信的背书列阵,灭赵国井陉之战,虽然都采纳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。项羽的可以说,有天时地利的因素所在,并非他的全力主导,可能他自己都未曾充分地意识到,认为是自己一个人击溃了秦军。而韩信的背水一战,则体现了极其高明的军事谋略,一步一步,步步惊心,但都在韩信的掌控之中。而马谡的学习,则连如何创设情形都未曾弄清楚,被围困而亡也在意料之中。
作者: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
参考文献《孙子兵法·九地篇》、《孙子兵法·兵势篇》
参考文献《三国志》、《这才是战争》(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)
在赵军中,不断制造一股赵军大势已失的舆论氛围。这还不算,真正的后手,在这里,在背水之战,战况正酣的时候,赵军的背面,又突然杀来了一支增援部队,为啥那些列下背水阵的人能死战?他们看得到希望啊,知道,他们的使命与任务是什么?知道战况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转机,特别是援军从后面杀来的时候,胜利的希望近在迟尺,士气岂能不大振?
图丨象棋
置之死地而后生,真是将人放到死地,就会士气大振?无数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,在死地,人会逐渐绝望,逐渐丧失理智的,特别是一开始并未抱必死之决心的。项羽有必死之决心,马谡有吗?他连自己此行的行军目的,都搞不清楚!他非进攻方,也不需要去消灭张郃,只需据险而守。守一段时间就行。结果呢?他居然将主力部队,龟缩到大山上去了,放弃险要的关隘,将张郃大军放了进来,坐等对方将自己团团包围在山上,
如果,你算准了诸葛亮大军驰援的时间,将自己的偏师部署在山上,吸引张郃的大军主力围攻。然后布置王平出骑兵,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张郃后方,用你的奇兵,围住隘口,诸葛亮大军能及时赶到,对张郃大军来一个瓮中捉鳖。那么,你将山上的一切毁灭,士兵没生路,那才是韩信背水阵的精彩演绎。
图丨马谡失街亭浮雕
置之死地,你告诉了士兵们,如何后生吗?怎么后生了吗?
我们常说,失败是成功之母,马谡估计教条式就理解成了,只要失败了,就能成功!若是韩信,只有背水阵,没有夺营和背后杀出的援军,那么,那些在背水一战之列的人,一点赢的希望,都看不到,如何去士气大振?马谡呢?还真就是,主力士兵都集中在山上,水源还被人断了,这是哪门子的置之死地啊,这简直就是没有活路。
张郃毕竟是久经沙场之宿将,他知道,这时候战,自己虽然能获胜,但一定伤亡惨重,于是,他选择了包围,就是不战,结果呢?很快,马谡的大军,很快就因为缺粮缺水,更不知道援军尚在何方,很快就自乱阵脚,自相残杀!
张郃白捡的便宜,试想,若是正式决战,张郃的伤亡估计还要大一些!在张郃张开血盆大口,准备吃掉马谡已陷入混乱的大军时,王平那微不足道的小股部队,还将张郃吓了一跳,以为是疑兵。
图丨三国志
《三国志王平传》:谡舍水上山,举措烦扰,平连规谏谡,谡不能用,大败於街亭。众尽星散,惟平所领千人,鸣鼓自持,魏将张郃疑其伏兵,不往逼也。
士气什么时候才能大振?是在绝望之地吗?不是的!这完全违背心理学原理!在险地,久经厮杀之时,有些绝望的时候,突然,来了一丝希望,你才会深深地,紧紧地,拼命地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。无论是韩信的背水一战,还是项羽的破釜沉舟,都创造了这样的形式,反观马谡呢?除了将将士们领向绝路,马谡没有给主力部队带来一丝希望,蜀军如何死战?
关键词: